“医生你不知道,我觉得他挺多灾多难的,十八岁他妈没了,他一点都不知道,从学校叫回到村口得知他妈没了,当场就晕过去了……”;“医生,我经常做同一个梦,我已故的父亲就坐在我的床头,点上一根烟,静静的看着我……”;“医生,更年期折磨我五年,我真的是痛不欲生……”;“医生,心脏支架术后,我总觉的这里不舒服……”。
这是上海市仁济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毛家亮的看诊日常,没有冰冷的检测仪器和匆忙的记录,这里更像是几位朋友闲聊家常。有的人在讲述尘封多年的过往,有的人在疑虑困惑多年的片段,也有的人希望解决病体缠绕的原因。毛家亮主任的诊室承载了很多关于“心里的故事”。
从一定角色上来说,毛家亮主任更像是一位虔诚的“倾听者”,他需要通过“听”找到这些患者患病的真正原因。“我需要知道,他的病到底是出在‘心脏’,还是出在‘心理’?”在他看来,医生不能只看病,我们要救的,是人心!因此毛家亮主任也被患者亲切的称为“双心医学专家”,他通过“双心诊疗”的独特方式治愈了那些“疑难杂症”。
中医讲究“望闻问切”,作为西医的毛家亮主任也有自己的一套“望闻问切”——双心医学。双心医学(Psycho-cardiology)又称为心理心脏病学或行为心脏病学,是研究和处理与心脏疾病相关的情绪、社会环境及行为问题的科学。
双心医学的目的是将“精神心理因素”作为“心脏病整体防治体系”的组成部分,立足于心血管疾病的学科体系,对心血管疾病受到来自精神心理因素的干扰或表现为类似心脏症状的单纯精神心理问题进行必要、恰当的识别和干预。
“一般来说,患者过来我会大致了解一下情况,然后给他做一些必要的心脏方面的检查,我要排除一下他心脏面是不是真的有问题?”在毛家亮主任的临床经验中,大多数称自己心慌、心脏不舒服的患者真正的病因并非出在心脏上。
“检查结果出来了,各项指标正常,那他的心身疾病可能性就八九不离十了。然后我会让他填写躯体化症状自评量表……”通过躯体化症状自评量表以及焦虑抑郁自评量表可以精准地判断出病人的问题究竟是出在“心脏”还是“心理”?
以宜心健康心脏康复患者张先生为例,看诊时他是在爱人的陪同下过来的。一开始他的主要关注点还是在自己胸闷的问题上。毛家亮主任在看过其各项检查指标后,让他做了“躯体化症状自评量表”。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张先生是心理疾病所造成的躯体化症状。其最直接的表现就是‘胸闷’。”
听到这里,张先生的爱人终于忍不住打开了话匣子,这才有了文章开头的那一幕,“张先生在爱人眼中多灾多难的一生”。
原来张先生很早就失去了母亲,父亲再婚后他和妹妹由外公外婆养大。几年前,外婆因为医疗事故离开了,这对于张先生又是一个巨大的打击,他一直沉浸在自责中。两年前,张先生查出患有心脏病,做了心脏支架手术。
可能到这里,有人会问,情绪的积压真的会引发心脏疾病吗?这里需要科普一点的是,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一个部位发病常常会引发其他部位的病变。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我们忽视了人的心理和精神因素。心理和精神方面的疾患有时候比八大系统病变给身体带来的危害更大。异常的精神状态多多少少都会牵连到人体的八大系统,首先表现就是在心血管疾病上。
因此,才有了这样一组来自临床的真实数据:《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19之健康心理》报告显示:在心内科门诊中,抑郁和焦虑现患病率为 4.1%,抑郁或焦虑现患病率为14.3%,以失眠、疼痛、乏力、全身不适、异常感觉等就诊为主,情感症状往往被躯体症状所掩盖。也就是说,心理异常在心血管病人中十分常见,至少三分之一的心理障碍病人来自心脏科。
话题再回到张先生身上,人前看起来温和爱笑的张先生,人后常常是抑郁难受的,用他的话说,就是感觉不到幸福,不开心。而其爱人也道出了隐藏多年的话,“他在睡梦中一直哭一直哭,常常把我哭醒。”
从张先生的既往经历中,毛家亮主任已经诊断出其是因为“心理”原因引发的“心脏”问题,常常感到胸闷等躯体化特征也是因为多年积压在内心的负荷无法化解。而在随后的一段时间内,张先生将会通过“双心诊疗”解决困扰几十年的问题。
其实,不仅仅是像张先生一样的普通人,即使是心内科医生,当“双心问题”出现时,也常常治愈不了自己。
就在不久前,毛家亮主任遇到一个有意思的病例,患者本身就是一位行医多年的内科医生。这位医生原来精力旺盛能干,最多时一天可以看100多号患者。其10年前因冠心病引起心绞痛做PCI手术,就此自觉身体就不好了,各种各样不适症状缠身,硝酸甘油及各种保心丸随身带,他说遇到搬家,别人搬东西他搬药。发生过几次晕厥,有时全身乏力,连电话都打不动,常常觉得自己快活不过今天了,妻子不能离开他半步。曾经考虑过心理疾病,也吃过一些抗焦虑抑郁药物,效果是有的,但患者一方面还是觉得自己是心脏病,又担心抗焦虑抑郁药物的副作用就不吃了。
这次自觉心脏难受再做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血管通畅。毛家亮主任给他做了心理量表检查,中度焦虑抑郁伴严重躯体化症状。检查后,患者依然觉得心理作用只占他症状的20%—30%,70%症状都是躯体疾病造成,对建议去看心理专科还是不能接受。
事后,毛家亮主任感叹到,作为一名长期工作在第一线的医务工作者对心理疾病认知尚且如此,更不要说普通百姓了。
在宜心健康的心脏康复七大处方中,有一项很重要的处方——心理康复处方。如果说运动是心脏康复的核心基础。那心理健康则是心脏康复的灵魂。医生在临床中,不仅要关注患者躯体主诉,还要关注患者的情绪、生活经历和人际关系;不仅要重视患者躯体症状生理基础,还应重视患者发病的心理社会原因。
如果心脏科医生不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知识,无法辨别,就会贻误病情。即便是一些权威医院的心脏科医生,也可能无法诊断出心力衰竭病人同时合并有严重的“微笑型抑郁症”。毛家亮主任曾在《双心疾病诊治实用解决方案——从理论到实践》报告中指出:在心内科中绝大多数心身疾病被忽视,其原因在于99%的心内科抑郁焦虑患者因躯体化症状而就医。
他总结认为,双心疾病已经成为心内科最主要疾病,应该成为和冠心病、心衰、高血压享有同等地位的心血管疾病。双心医学应该成为心内科最重要新的亚专业。心内科医生应该承担起诊治他们所遇到的双心患者,这将是无法回避的历史使命。
而经过多年的研究,双心疾病已经形成非常完整的诊治流程,借助于躯体化症状自评量表,能够使该流程简单、有效、标准化、可复制,易于学习掌握,充分满足临床上心内科医生自主开展双心疾病的诊治。双心医生不仅挽救生命,还能拯救灵魂,是生物-心理-社会医疗模式真正践行者。
其实,心理疾病所引发的躯体化特征不仅仅是心脏,还有可能是其他任何部位。在毛家亮主任的患者中,曾经有一位患有“更年期综合征”两年的51岁女性患者,身体出现各种不适。一年中门诊三十次左右,急诊六次,有时一天就要看三、四个科室,化验、检查无数,也做过冠脉CT、头颅CT均阴性。
后来偶然的机会来到毛家亮主任的门诊就医,就诊前给她做了躯体化症状自评量表,评估结果患者焦虑抑郁不明显,考虑躯体症状障碍。给予西酞普兰早上一粒,阿戈美拉汀晚上睡前一粒,疏肝解郁两粒一天两次。连续治疗5个月,患者一天比一天好,到第六次随访患者所有症状几乎完全消除,患者又恢复了往日的健康状态,生活回归了正常。
在毛家亮主任看来,在短短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人类疾病已经逐渐从传染病时代到躯体疾病时代再到如今跨入到了精神心理疾病时代,人类疾病病谱又一次出现重大转折,但问题是我们的医学认知和方式有没有改变?是不是能够适应这种新形势的变化?
在国外,病人也更容易对医生敞开心扉,他们可以非常自然地告诉医生:“我正在经历精神上的折磨,医生,我可能抑郁了。”因为,抑郁等心理精神障碍原本就是与躯体疾病等同的一种疾病类型,没有必要羞于启齿。而这些,在我们国家,一切才刚刚起步。
在宜心七大康复处方中,心理康复作为很重要的康复手段正在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从心脏康复概念本身来说,一个人只有身心健康的回归社会属性,才能成为一个真正健康的人。而在这一点上,像毛家亮主任一样的双心医学专家们,正在努力践行并肩负任重道远的医者职责!
本文来源:宜心健康新媒体部
点击下方链接,获取全程就医尊享陪同服务
点击下方链接,获取心肺运动功能评估方案
点击下方链接,获取心脏风险筛查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