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副局长、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沈洪兵近日在2023健康中国发展大会·江西主题会议上指出:慢性病防控是健康中国战略和健康中国行动的中心内容,需要多病共防、医防联合。
沈洪兵 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副局长、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
他提出实施慢性病防控战略,使慢性病降低30%,实现全生命周期的慢性病管理,这是健康中国战略非常重要的任务。其中,把健康中国行动拆分成124项主要指标,慢性病相关指标占59项,占总指标的47.6%,包括四大慢性病的指标,危险因素的指标以及慢性病相关指标,加起来将近50%是跟慢性病防控直接或者间接相关。
据了解,从1990年到2019年30年间,我国慢性病死亡的占比,从1990年的73.2%到2019年上升到90.1%,所以慢性病死亡占总死亡人数的比例最大,我国的慢性病疾病负担在加重。
从居民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排序来看,1990年排在前五位的有吸烟、室内空气污染、高血压、室外颗粒物、低温、高钠高盐,到2019年可以看到前几位的高血压、吸烟、室外颗粒物、高血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钠、高BMI等,可以看到代谢类因素总体前移,也就是代谢相关的高血压、高血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BMI都在往前移,而相关的环境因素比如空气污染都在往后移,可以看到主要危险因素排序在明显变化。
中国疾控中心做了一个慢性病的监测,发现全国城乡居民心梗初发病例,大概是90/100000左右,城乡差距在逐渐缩小。从标化发病率来看,农村居民标化发病率有下降趋势,基本平稳。从成年人高血压患病率变化的趋势可以看到,高血压患病率变化有一个时间节点,就是2010年,2010年之前一直呈上升趋势,但是2010年以后总体呈现下降趋势,其中女性高血压患病率在2010年之后下降的趋势特别明显。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我们国家高血压患病率略低于全球水平,但是高血压控制率只有10%左右。
另外,还有慢性病共患病率,我国成年人慢性病共患病率,多种慢性病同时发生的情况,随着年龄的增加,慢性病共患病率明显增加,2018年相比2013年也在显著增加,而且农村地区上升速度更快。
沈洪兵院士还着重强调了慢性病危险因素的流行情况并指出,危险因素之一肥胖是众多慢性病的主要危险因素,肥胖跟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非酒精性脂肪肝、肾脏疾病、肌肉骨骼疾病以及心脑血管疾病等都有关系,且和大部分的癌症也有关系,其中身体质量指数(BMI)的改变是非常重要的信号。
他还着重强调了生活方式医学,指出要控烟、控酒,同时提出成年人体力活动变化趋势显示,身体活动不足也是慢性病重要的危险因素。城乡居民烹调油盐的水平总体均高于膳食推荐标准,所以减盐控油的挑战仍在,城市男性居民红肉摄入量有明显上升。
沈洪兵院士最后建议围绕健康中国行动,对标防控目标找准差距,突出重点,重点包括肥胖、吸烟、高血压等疾病。这需要政府主导、多部门协同、全社会参与,多病共防,医防联合,加强体系和队伍建设,注重新技术和新模式的研发应用和推广,以及加强监测和评估。
宜心多病共防 医防联合体系
为更好助力健康中国战略,宜心健康提出从“被动治病”转变为“主动健康”,将心血管的健康管理“超前一步”。
宜心健康创立了基于人工智能的心血管慢病一体化管理体系,涵盖“三高”的综合防控、动脉斑块的“五早体系”(早预防、早筛查、早控制、早治疗、早康复),心脏术后的康复体系,并建立国内第一个动脉斑块专病门诊。其以“五早体系”为抓手,帮助人们“心脏无忧”,实现“主动健康”。
目前,宜心健康采用先进的检测设备和技术,对个人的身体状况进行全面的检测和评估。
其中“心脏无忧“宜心动脉斑块筛查体系是心脏血管斑块的早筛体系。这项计划采用先进的检测技术,能够准确地评估心脏的风险状况,发现没有症状的、隐藏的体内的、亚临床动脉斑块及时采取措施,控制心血管疾病,大大减少心梗、猝死风险。
同时,宜心专业专家团队会根据检测结果,并结合个人的身体状况和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建议,帮助个人制定有效的慢病管理和心脑血管疾病解决方案。主要针对三高人群、动脉斑块人群和心脏病人群,尤其是支架手术后的综合康复。这些方案涵盖血管保护,营养减重、运动康复、西医治疗、中医康复等多个方面,通过提供个性化服务,帮助个人有效控制病情,提升生活质量。
目前,宜心心脏康复中心也获得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认证。宜心健康副总裁曹俊乐表示,对于那些关注自身健康、希望有效管理慢病和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人们来说,宜心健康将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帮助人们成为健康的管理者。在未来,随着人们对健康需求的不断增长,宜心健康还将继续发挥其优势,为更多人带来健康福祉。